首页 > 工作计划

关于县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5-04-07 07:11:39
关于县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共19395字)

一、基本情况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职中)。该校隶属于教育局管理,是一所集中等学历教育、成人本专科函授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82.2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04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88人,其中在职141人,专任教师115 人。2014年春季学期有3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835 人。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16个专业,累计为社会输送20140余名各类技能人才。2014年以来,先后被省相关单位确定或评为“512工程合格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地,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州广播电视大学咸丰分校,学校可进行专科和本科函授教育。

(二)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该校隶属于农业局管理,现有1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675人。现有教职工34人。农广校还没有自己的教学场所,暂租借县委党校教学。开设有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软件应用、电子应用、平面设计、电子商务、文秘等专业。2014年与巴东农广校联合办学,2014年学校与北大青鸟集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联办实习基地。2014年届毕业生已分别安置到珠海伟大集团和苏州成方电子有限公司就业。2014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培训咸丰工作站”、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品牌基地、县退耕还林农村技能培训学校、县库区移民培训学校。学校设立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三)民族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工学校)。该校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于2014年3月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新成立的民办全日制中等民族技工学校,学校占地20余亩,总建筑面积12014余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实习区、运动区相对独立,教学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实习指导老师4人。在籍学生429人。开设有电气自动化、文秘与办公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现代物流等12个专业。教学用计算机达200余台,模具、数控设备和场地价值达80万元,汽车维修设备、机电、电器、电焊、氩弧焊、车、钻等设备齐全。学校已与富士康、比亚迪等多家“世界五百强”集团签订了《校企业合作人才培训协议书》,实行“订单式”办学。经县政府批准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扶贫开发办确定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

二、主要成绩

(一)领导重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进行谋划。一方面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县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职中现场办公,解决征地和扩校问题,对职中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意见;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民办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在筹建过程中,县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解决建校过程中的征地和建设问题。 2014年4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发〔2014〕16号文件,鄂政发〔2014〕37号文件要求,城市“三税”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近三年来,职中多渠道争取投入4462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三所职业学校都落实了贫困生国家资助政策,仅职中就发放各项资助金800多万元。这些政策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县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整合资源,职教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县政府将原二中、职业高中、农机学校整合为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将县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合并到职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完善了职教职能。2014年秋,县编委发文认定县内13所初中学校为该校分校。 2014年春季,全县职业教育共开设52个教学班、30个专业,在籍学生达到3939人。几年来,全县各类职校共为社会输送各类技能人才51500余人。

(三)创新机制,职教办学形式多样。一是走政府、部门、民办职业教育之路。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原则,按照“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独资或以股份形式合资办学;二是走校企联办劳动就业市场对接之路。充分发挥职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后,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设备,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留厂就业。托宽了就业渠道,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实行“订单式教学”;三是走强校联办之路。县职中与恩施州职校、农广校与巴东农广校联合办校,实现了强校联合,资源共享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工学结合、带薪实习”的路子,为我县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农广校丁寨籍学生郭萍带薪实习5个月,获打工收入 13200多元,扣除学费后,给家长退款达5000多元。带薪实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减轻了贫困家庭负担,很受学生家长欢迎。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突出。从社会层面看,“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认为职校招录的学生都是 “淘汰生”,用升学率评判职校,用能否考上大学来衡量学生,忽视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执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从学校层面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情况较为突出,专业教师难招聘,实训操作无设备,学生厌学,老师烦教,忽视了职业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特性;从家长层面看,“重学历,轻技能”现象相当普遍,认为读职校低人一等,读高校让人高看,职校毕业生是打工仔,高校毕业当干部,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读大学,其结果大学没考上,职校不愿读,没有任何技能就去打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才之路。

(二)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奇缺。我县职校专职教师大多数是由基础文化课教学和普高转行而来,有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或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从普高转行的老师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学模式,实习指导老师高校分不来,社会聘请实训指导老师又没有教师资格证,职校仍延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技能,毕业生仍是普通的打工仔。因此,职校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的奇缺,严重地影响了技能教学质量、职校生源、实用型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特色不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缺品牌。全县3所职校,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雷同,所设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教学成本低,不需任何实训设备的专业,有实训设备的只有计算机专业。因此,学校没特色,专业缺品牌,学生无专长,毕业生就业只能当普工,不能当技工,更谈不上当技师。如教学成本相对较高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量大,劳动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强,毕业生每月工资都在5000元左右,但因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实训设备而没有开设,或开设得不完全。一个机电专业的车、刨、钻、镗、铣、钳、电焊、氩孤焊等工种的毕业生,只要精通上述1-2门专业技能,就可享用终身。

< ……此处隐藏15979个字……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基本满足了农村青年和广大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

二、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

阜阳是农村人口大市,为了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我市始终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对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行政保障机制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领导机构和领导机制。1999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阜阳市农科教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统一协调、领导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力度,2014年三月又调整充实了阜阳市职业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农经委、劳动社保局、教育局、财政局、计委、扶贫办等1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市的职业教育工作。同时,针对每一个专项教育培训工作,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如:阜阳市“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阜阳市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阜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导小组等,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真正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二是出台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科技能教育、切实办好全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通知》、《关于印发阜阳市实施绿色证书制度方案的通知》、《阜阳市2004-2010年农民工培训实施意见》等,在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实施意见”中,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了专项安排。三是狠抓落实。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了议事制度,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参加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各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同时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农业和农村工作总体目标进行检查、考评,这些措施促进了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保障必要的财政投入。自2014年起,市政府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财政要严格按农村教育经费2%的比例,安排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同时保证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正常性经费。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拨1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中职“三重”项目建设。 1

全市去年用于农业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费总额为446万元。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近年来,我市先后争取省农民科技教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项目资金80万元,国家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项目资金320万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试点项目资金40万元,合计540万元。三是鼓励和支持其他资金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前,市政府从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中每年切出5%用于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个人及社会组织投资兴办了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100余所。

(三)办好农村职业中学,加强对农民的职前教育

近两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农村职业中学建设和招生工作,实行职教招生“一把手”负责制,教育综合评比一票否决制,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村职业中学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全市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0000余人,职业初中招生58000人。职业初中结合农村实际,开设了“乡土教材”课程。同时,在农村普通初、高中开展了“3+1”、“3+x”绿证教育试点工作,学生在学完初、高中课程后,再学习一段时间农业及其他职业技能。

(四)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在市农广校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初步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业远程教育网络。“九五”以来,全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开展农业中专教育共培训1.9万人,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保持在6万人次以上。二是大力办好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目前,全市有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70多所,年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三是实施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几年来,全市农民“绿色证书”培训3万多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培训农民6250人。四是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培训功能,全市农技推广系统每年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五是实施农科教电波入户工程。全市各地在电台、电视台插转了农业科教节目,培训农民达200万人次。

(五)大力开展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转岗就业能力

近年来,一是逐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劳动输出组织网络,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用工信息指导,培育劳动中介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逐年形成面向市场的培训机制,形成培训输出一条龙的培训格局。二是加强面向农民的宣传引导,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县对参加培训的贫困农户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农村信用社还开办联户担保贷款,支持务工农民学习技术。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开展农民转岗技能培训多少次,共培训8万人,占转移输出劳动力总数的4.8%。“阜阳市2014-2014年农民工培训实施意见”要求全市每年投入培训经费1200多万元左右,计划用7年时间,培训农村劳动力40万人,将农民转岗技能培训工作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存在问题

(一)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从农民自身来看,还较为缺乏职业教育意识,许多人没有一技之长,宁愿盲目外出务工,也不愿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从社会角度来看,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转岗教育、轻农技教育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

(二)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税费改革之后,原用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切块5%经费已取消,2014年市政府确定的按农村教育经费2%的比例安排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政策,因各级财政困难问题无法兑现。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按照省要求,每年要从城市教育附加费中切出20%的比例,也因财力所限而无法兑现。近几年,国家虽增加了跨世纪青年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经费,但远不能满足我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

(三)成人职业教育薄弱

当前,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职前教育和转岗技术培训上,农业类成人职业教育

资源较为缺乏,且因投入不足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农业科技教育更为薄弱,主要依靠农广校和农技推广机构支撑,因经费缺乏,许多教学设施陈旧,远程教育设备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三)实行倾斜政策,营造共同富裕的和谐环境。

(四)职业培训要与时俱进务实有效。

您可能对以下相关范文感兴趣:

关于我县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洛阳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贯彻职业教育职教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x市贯彻职业教育职教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县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共1939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