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从开设情感课堂看语文课魅力

时间:2024-09-20 21:50:31
从开设情感课堂看语文课魅力(全文共5764字)

从开设情感课堂看语文课魅力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在课程改革的激流中,我常常思考: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呼唤有魅力的课堂。正如叶澜教授所描述:“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挥,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新课堂  魅力  情感  蓄情  酿情  泻情  领情入境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在课程改革的激流中,我常常思考: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呼唤有魅力的课堂。正如叶澜教授所描述:“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挥,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一、实施情感教学是魅力语文的原动力

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如果和学生一起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达到主客体协调,物我两忘的境界,那么同学们就能幸福着作者的幸福,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在不知不觉中被语文学习中的美所熏陶浸润,从而达到性格塑造和情感的享受,在感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

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即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追求真理、学习知识、钻研学问都需要情感。法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认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过程,经过若干阶段才真正成为,所以需要借助种种作用来促进成长,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来促使学生个性化,加强人与人的接近和合作,因此,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感情的发展。情感,一方面是精神发展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二)从学科本身来看

语文教学本身有着极其鲜明的情感色彩。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各种艺术形象的构思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些都是具有感情的东西。因此,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没有倾注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必然导致学生学而生厌、感情贫乏、冷漠,窒息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接受语文知识,从而使学生善于听,乐于学。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一堂课当作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能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因为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因为感动,课堂才是充满生机与魅力的乐园。

二、情感教学法点亮魅力语文的生命之花

优秀的语文课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情感教学法去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若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即为“蓄情”。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

“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豪放勃发,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我爱三峡》结尾写道:“我爱三峡,我爱三峡的雄伟,幽深秀美,更爱她的急流险滩。”一个“爱”字,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2.理清情感层次

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晏子使楚》一文通过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楚王由傲慢、嘲弄到尴尬,到最后不得不向晏子赔不是。教学时,唯有理清了这条情感线,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

3.把准动情之点

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老师领进门》一文末尾部分,40年后“我”回家乡重遇老师,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插柳之恩,终身难忘。”,作者对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样也感染了每一位学生。

4.辩明情感差别

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中彩那天》中父亲中彩后两天神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天从“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给他的喜悦”到“他甚至咆哮着要我滚开”,而第二天,父亲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以后,“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教学时,要抓住父亲的复杂情感,让学生细品情感的迥异,体会父亲背着思想包袱和放下思想包袱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二)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也即为“酿情”的过程。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悟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体悟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设境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如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比尾巴》一课时,可创设“到森林王国进行猜尾巴游戏”的情境,把小动物藏在森林中松树、草屋、草丛等不同的地方,只露出一条条尾巴,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找到答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习的成功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机

2.以理激情

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清,情理交融的境界。如:小学四年级语文有篇课文《捞铁牛》是一个历史故事,写的是宋朝出色的工程学家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陷在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学生缺乏感情认识。于是,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围绕“怀丙和尚为什么在船上装泥沙而不装其他东西?如果不装泥沙可以装什么,将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时教师引导点拨,告诉大家这件事发生在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当时科技水平低下,利用泥沙提高水的浮力,捞起大铁牛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的思考,提出问题,最后在老师和大家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在质疑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情感。

3.想像入情

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的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如《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开头以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的山的不同。接着用三个并列的句式分别写出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教学这一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还可让学生想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动态美等。这样,学生既感知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读中悟情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文中的优美滋味。以《春》为例,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图画、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篇构思精巧,文字清新秀丽,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富有江南韵味。教学这篇课文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散文的韵味和写作上的特色,在吟诵中融入散文朗读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让学生进入情景,将文字信息转移为头脑中的形象信息,学生通过朗读就感受到了祖国美好的风光,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比较体情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品、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的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地激发出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

(三)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中的情感,使学生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体验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的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的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感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这便可称为 “泻情”。教师要根据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1.创设泻情时机

从语文教材选材标准上看,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作品或是抒发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如《桂林山水》、《我爱三峡》等;或是表达了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鲁迅与时间》、《手术台就是阵地》等;或是表达了对祖国繁荣、发展的欣慰和赞赏,如《瓜棚夜话》、《我爱花城》等,这些文章内容不同,主题不同,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各有其侧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最易于动情之处,根据课文内容、主旨的需要相应创设好表情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

《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无比憎恨,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学完全文,学生个个神情激昂,心中充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教师此时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到讲台上表演。可谓水到渠成。朗读表示“爱”的一部分同学声音柔和、亲切,把大家带入“爱”的氛围中,朗读表示“恨”的一部分同学,眼睛瞪得圆圆的,拳头握得紧紧的,声音响亮,语调充满了憎恨,而台下同学的愤恨之情也溢于脸上。

2.营造泻情氛围

学生由于个性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情感的体验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适当的指导,以激励学生大胆的表情达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呢?”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多媒体演示: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把手的大火炉,火光把周围映得通红。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图像,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小女孩去体验看到火炉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一会儿,同学们便有了深刻的体验,有的说:“这么旺的火苗,多么舒服啊!”还有的说:“我可以暖暖我的手,还可以烤烤我的脚。”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和爱怜之心。

三、实施情感教学,教师是魅力语文的关键

教师凭借其特有的语言、目光、形象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形象化,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教师让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散发出文化的芬芳。

(一)关爱学生,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久而久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情感成为师生间交流的桥梁。

(二)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同时,教师还需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身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三)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情感特点和发展水平不同,在实施情感教学时,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激发其不同水平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促进教学效果,可以发掘和运用教学内容中已包含的情感因素,也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情感氛围,达到“知情并进”的效果。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实施新课程,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应“尽职不越位”,要焕发课堂的活力,应力求拨动学生心底的涟漪,激起智慧的浪花,唤起澎湃的激情,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情感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情感教学心理学》,卢佳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页。

2.《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卢佳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93页。

《从开设情感课堂看语文课魅力(全文共576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