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极限人生》读后感
管理学院 勇搏励志班
2014级第一小队
李腾
没有理由不好好活着
——读《极限人生》有感
“用生命书写的自传体小说,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听到新闻联播这样高度的评价,带着一颗好奇又感动的心拜读全书。
人的极限在哪里?可能下意识地会想到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也可能联想到仅有几个手指和大脑能够运转的霍金,老师告诉我们身残志坚的他们书写着人类顽强意志的华章。现实生活中,在滨江道和河北路的交口附近亲眼看到过一位高位截肢的残疾人,他没有下身,下半身坐在一个铁盘子里,靠双手撑着地面滑行,这可以说是我见到的人类极限了。
而本书的主人翁石痴及其原型的作者朱彦夫同志又给我们讲述了人的极限到底在哪里!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山东沂蒙山红色老区,14岁参军,参加上百场战役。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次阻击战中,冒着零下30多度严寒,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全连只剩他一人生存。他的四肢冻毁了,左眼珠被打出来,昏迷和饥渴中被他吞咽下去,肠子露在腹外。被救回国内治疗,他昏迷93天,大大小小做了47次手术,四肢被截掉,左眼成了洞洞,右眼视力仅有0.3.这样一名重残员,竟然重新学会了自理,还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何等不可思议!当然也不能忽视掉他付出的巨大艰辛和承受的强大精神压力。
书中前几章采用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一场战役。石痴所在的连队坚守“二五〇”高地,至战死到最后一人,为大部队争取了战略转移时间。之前对朝鲜战争有所了解,知道这场壮烈的“二五〇”保卫战。当时我三个师对抗住了美军最最王牌的陆战一师,零下三四十度的天志愿军战士身穿单衣匍匐在雪地战斗。就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将士们很多扛着枪趴在战壕里冻僵死去,石痴这样幸存下来的少数战士已经很是命大。我也理解了高指导员为什么一定要留下记录战役、以告后人的遗言;明白了当年的敌人美军陆战一师在自己光荣的战史里称赞“敌人”的光荣。想到战争,想到伤亡令人痛心,但今天的半岛局势或许更让朱彦夫这样的老志愿军寒心:我们在思考当年用鲜血用身躯换来的和平,仅成为金家独裁的工具?
“想爆破碉堡那样,拿出百倍的勇气,强攻硬拼,不怕丢脸、不怕牺牲、不怕失败,以最大的代价攻下这座求生路上的顽堡!”书中中间章节介绍了石痴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学会自理的过程。我认为这是全书最感人的地方,是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是全书最精彩的地方。没有手脚,半只眼睛能够解决饮食起居,石痴克服的不仅仅是身体生理上的折磨,更承受的是内心心理上的煎熬。独斗困室,拿出军人作战的毅力,缺食少喝生存两月!虽然他在此期间只收获自理方面的一点点成功,但在战胜困难的斗志方面获得巨大成功,为以后能够重获自理做了铺垫。试想,我们正常人能在一间小黑屋独自生存两月吗?
真正的共产党员,真正的无产主义斗士,一位照顾自己都已经很困难的重残员,却在群众挨饿的紧急关头担起照顾全村500多人的重担。最朴实的干部、最基层的支书,克服掉自身的生理缺陷,打消掉他人的歧视目光,以最真诚的付出、最无私的奉献带领全村人解决贫苦问题,走上富裕路。全国上下反腐,老虎苍蝇一起频繁揪出,我们会想我们自己选出、自己培养的干部到底怎么了?党中央当前号召的深入群众的实践活动很有必要,就是应该看到朱彦夫这样的好同志,就是要学习真正的公仆意识。
四月份,朱彦夫的事迹向大江南北传开,这位“时代楷模”的精神在受到很多有志青年的学习。之前,总觉得自己长得不够高,不够帅,很是自卑;现在反思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劳动,在于奉献社会。读完全书,是给自己“照了照镜子,整了整衣冠,洗了洗澡,治了治病”,感谢老人家,祝身体安康!
第二篇:极限人生读后感
极限人生读后感
近几天我读了朱彦夫同志根据自己的亲身事迹为原型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这本自传体小说向我们展现了朱彦夫同志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勇敢的接受命运的挑战,客服身体上的严重伤残带来的种种不便,毅然回到家乡承担起了村支书的重任,亲自带着社员填沟造地、挖井引水、拉电、栽种果树等,硬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成了全乡的先进村的事迹。
通过了解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个人认为朱彦夫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展现出来的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特别值得我今后的工作中学习。
一、学习他自强不息、勇挑重担、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
朱彦夫同志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到祖国以后先后做了59次手术,最后成为一个没手、没脚、没有左眼的人。当时国家已经给他特级残废的待遇,并且,专门配了一个护士照顾他的一生。凭他的功劳,凭他的残废程度,他完全可以什么事都不做的安享自己的后半生生活。然而,他却说自己已经是特级残废了,不需要再来个特级照顾,所以,毅然放弃了国家所给的一切优厚待遇,回到自己的山东沂源老家,从整日整夜重复一个吃饭动作开始,一点一滴的学会了生活自理,在一般人想来这种人能够自理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了。但是,他随后又学会了农业生产劳动,由于看着乡亲太贫穷,毅然承担起了村支书的重任,并亲自带着社员填沟造地、挖井引水、拉电、栽种果树等,硬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成了全乡的先进村。在他担任村支书的这25年来,朱彦夫同志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克服种种生理的困难,尽职尽责、辛勤耕耘,他这种自强不息、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我们学习朱彦夫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学习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
朱彦夫同志60岁的时候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了下来,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次朱彦夫同志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可是朱彦夫同志却没有这样做,为了把自己的经历用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梦想、激励后人。这个患有心脏病、胃病、胆囊炎、肝炎等病症,可以说浑身都是病,身上还有七块弹片、一天学没上过, 只在部队“速成班”学了一点儿文化,只有右眼,而且是视力还弱到0.1的人,楞是用舌头查字典、用嘴衔笔,臂上绑笔或抱笔,甚至腿臂配合的艰苦条件下,硬是写出了第一本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之后又写了《男儿无愧》。
朱彦夫在写作期间,为了查一个字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他前后翻烂了四本字典。开始时,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这几十个字还经常被口水弄得模糊不清,还得重写,有的字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顽强地坚持不懈地写,经常是一天要写18个小时,这样苦熬苦写了整整七年零两个月。
朱彦夫写书本可以像奥斯托斯机的口述,但是,他说那样做,对不住自己死去的战友。他认为,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他说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烧,化成灰烬。 ……此处隐藏3446个字……了十恶不赦的罪行,那么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死刑;二,被直升机送到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上空,放下去挑战生存极限。
亚马逊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一条古老河流,拥有形形色色的毒草、毒虫、猛兽,甚至是可怕的食人部落。联合国相中了这里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环境,创办了国际特种兵训练中心,代号“猎人学校”。199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应邀参加。空降兵某军特种兵大队两名年轻的中尉王亚林、扈华国,参加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的反游击训练中,接受了生存与死亡的考验、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心理与生理的抗争,其残酷与痛苦超乎想像,然而,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的忠诚,圆满完成了38个科目的训练任务,最终荣获了“国际反游击战队员”荣誉勋章。
当扈华国和王亚林降下五星红旗,准备告别回国时,委方校长却重新将五星红旗升上旗杆,他告诉中国特种兵,已征得中国驻委使馆同意,学校决定把这面中国国旗永久珍藏。
6.横跨南极大陆的中国人——为了祖国挑战极限
秦大河:“我希望我的脚印能够印遍整个地球。”
1989年7月28日,秦大河代表中国,同美、法、苏、英、日5国的5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从南极半岛拉尔森冰架北端出发,开始了徒步征服南极的壮举。
谁也不知道,他们出发之前,在美国一个名叫伊利的小镇,秦大河不仅接受了两个月的强化训练,拔掉了10颗牙齿,还签下了一份生死文书。上面写着:“如果因为探险而死亡,考察队仅按国际民航的规定付与赔偿费,不负任何其他责任”,“如果你因为参加横穿南极活动而丢失身体的某个部位,赔偿不得超过这个赔偿费用的10%”,“如果你受伤,不能参加横穿南极活动,考察队只负责将你抢救以后送回你的国家,不负担任何医疗费用”,等等。
然而,这一切并未吓倒秦大河。考察队员秦大河肩负着探险和科学考察的重任,负荷最重。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在行进中学会了滑雪;他以坚强的毅力,在一天疲劳的探险结束后,再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当探险队被迫轻装前进时,秦大河把所有的衣服都精简了,而将雪样保存下来??
历程5986公里,历时220天,1990年3月3日,考察队胜利到达终点——前苏联和平站。秦大河作为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之一,成为徒步横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人。
7.巴尔扎克的手杖——挑战极限需要勇气
巴尔扎克并非一出世就名扬天下,誉满全球,在成名之前,巴尔扎克也曾困顿过,狼狈过。 他本来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像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七百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果然成功了。
8.最完美女人的样子——美的极限不存在
什么样的女人才算完美无缺?日前欧洲国家在瑞士洛桑举行了一次“最完美的女性”研讨会议,与会者专门就“最完美的女性”这一令人迷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逐一比较鉴别,
最后公布的结果是,最完美的女性应当具有:意大利人的头发、埃及人的眼睛、希腊人的鼻子、美国人的牙齿、泰国人的颈项、澳大利亚人的胸脯、瑞士人的手、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大腿、中国人的脚、奥地利人的声音、日本人的笑容、英国人的皮肤、法国人的曲线、西班牙人的步态??
所有这些还不够,完美的女性还应具有德国夫人的管家本领、美国女人的时髦装束、法国女人的精湛厨艺、中国女性的醉人温柔?? 然而,这一切绝不可能集中于一人之身。因此,与会者达成共同的结论:真正完美无瑕的女人根本不存在,以上“最完美的女人”只不过是人们心目中的虚幻形象和模样,美的极限也许是不存在的。
10.跳蚤的故事
把一只跳蚤放进玻璃杯,发现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到它身体的400倍,如果再增加一些高度,跳蚤就跳不出来了。但是当你把一盏酒精灯拿到杯底,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会“蹦”地一下跳出去。正如兵法上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在心理上默认了一个“不可跨越”的高度极限,就会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12.一英里赛跑
一英里赛跑,当第一个职业运动员跑出4分钟的成绩后,全世界所有运动专家、生理学家都断言:一英里跑4分钟是人类极限,不可能有人突破。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练,用并不复杂的方法,最先帮一位业余运动员突破了这个极限。他只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他把一英里分成8等份,根据选手体能,计算出通过每等份应该用的时间。然后在每个等份处都有一个小教练掐秒,报告给运动员:“太快了,悠着点儿!”“慢了,该加油冲了!”有意思的是,这个最早突破“极限”的人竟然是个医学院学生!显然,问题不在于选手运动能力高低,而在于我们能否突破我们心中的极限。
13.保持生命的弹性
当格林走上百米起点时,人们期待着神话中的记录再被打破;当39岁的乔丹宣布复出时,人们带着担心期待着乔丹再次一飞冲天;当“蜘蛛人”在大风中徒手攀爬金茂大厦光滑如镜的外立面时,仰头静观的人们心跳加速;当蹦极的人们从空中跃下再弹起时,一阵晕眩无限刺激油然而生。体育运动不断冲刺极限,“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当我们目睹拳王阿里颤抖的双手,当我们心碎于桑兰那牵动亿万人心的一跳,当全世界车手惊心于塞纳辉煌短暂的一生,当我们忧心于罗纳尔多那脆弱的膝盖,静心反思,挑战极限,难道意味着必须失去健康、生命?也许正像弹簧,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也许就要断裂。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不断突破极限,而在另外很多的场合,我们也许又要学会适可而止,保持生命的弹性。超越是人的本性,向极限挑战,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冲动。极限是我们的梦想,对探索永不止步、征服欲从不满足的人类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但是,向极限的挑战应该建立在对人类自身能力的深刻认识之上,应该是建立在对我们自身的保护之上的。因为只有我们认识了解了我们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挑战我们自身的极限。
14.变味的极限运动
眼下的许多极限挑战,远离了极限运动的初衷,变了味道。一些极限挑战活动大都离不了这四步曲:炒作打头炮,广告不可少,观众赚门票,赞助全都要,更可怕的是,还有一些极限挑战活动将收益放在了首位。挑战极限本来是件很壮丽的事情,变可歌可泣为可叹可悲是因为它被穿上了铜臭的外套。当利润凌驾一切时,生命一下子变得无足轻重,在票房、转播机位、广告牌位等一长串链条上,选手的保护、生命的安全也被放到了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而悲剧也不再是极限的悲剧,而是物欲的悲剧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