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温人之周》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4-09-20 22:11:06
《温人之周》读书笔记(精选多篇)(全文共9042字)

第一篇:温人之周读书笔记

《温人之周》读后感

向阳中心校徐洪梅

这个小故事很有趣。魏国的人要入境东周,东周的人不让,并问他是否是东周的客人,魏人竟然说是主人。搞的周君和官吏一头雾水。短短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让周君无言以对。是啊,这是个多么尴尬的事啊。曾经的天子率六师,领九州是何等的豪迈。如今的周天子却无奈的偏安一隅,连这么严肃的一句话成了一个偷渡客的挡箭牌。战国时候,王道没落,这样才促成了百家争鸣。也许周君这时迷梦了一下自己祖先的光辉,又或者无奈的放走偷渡客后自己黯然神伤。最后必然纠结成一种不甘。是啊,祖宗基业,托垂万世本身就是个自欺欺人的童话。每个历史阶段都具备应有的特征和潮流。朴素的唯物主义,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顶点之后必然失落。人只能规避风险却不能逃离本身属于自己的命运。历史走到某点,某点的人们只能闪转腾挪,尽力维护自己理想处的那块土地,但不管怎么样闪转腾挪,那块土地都会变化,区别在于是不是更理想还是不理想。天子如此,庶民亦如此。也许此时的周君能够拂泪不甘相对于日后宗庙隳,家国灭的周君也是种幸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永远都没有错。但是别忘了,王不会永远是王,臣不会永远是臣。王臣之间不过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组矛盾。只是那转化的条件相对于其他一般事物略显复杂而已。“何为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赵取周之祭地》读后感

向阳中心校徐洪梅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第一疑问是祭田是什么?从字面上理解估计和祭庙,祭品的功能相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祭祀祖先所用的物品。可就是这么神圣的东西,天子的祭田却还是被赵一个诸侯给抢掉了。无奈到要谋士利用装神弄鬼的太卜解决问题。看到周室衰颓如此,心中有点不忍。但这是历史的脚步,任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祭祀类东西都保不住的时候,那真是离灭亡不远了。赵氏晋大夫出身,现在竟然连天子的祭田也是想夺就夺,怪不得孔子也感慨礼崩乐坏。但这是矛盾矛盾发展的必然走向。圣人坚持克己复礼,但那也只是境界问题,而非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了。赵王病了,收受好处的太卜把病因归咎于夺了周的祭田。那时的人们还是相当畏惧鬼神的。赵王也是人,也怕死,所以听太卜言也是人之常情。想想为了一块祭田丢了自己的性命,那多不划算啊。所以还是把祭田还给了东周。郑朝用一时的巧计保住了周室那仅存的一点尊严。但是谁都知道,这仅有的一点尊严最后也会失去。所以奇技淫巧能够规避风险一时,但如果不从本源上去查缺补漏,迟早也会走向失败。这虽是天命,但又有谁愿意去接上这最后一棒!赵王不敬天子惧鬼神,周君不修本源险用计,我们不塑自身疲于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

第二篇:《小熊温尼》读书笔记

今天我又读完了《小熊温尼》这本书,书里的所有人物也就是一部动画片里的人物,《小熊温尼和跳跳虎》人物的个性和物点也几乎完全一样。如:小熊温尼喜欢吃蜂蜜,跳跳虎喜欢说:“哈啰”………。你们听了后说好玩么!

这本书主要讲温尼笨重又爱唱歌的小熊温尼、还有瘦小的小猪、爱跳来跳去的跳跳虎、袋鼠妈妈、有学问的老鹰,和它们的主人罗宾。

小熊温尼虽然是一个小傻熊,但是想象丰富,为了吃到蜂蜜,可以想很多鬼点子;跳跳虎爱跳来跳去,不管谁都被它吓坏了;小猪一害怕就会尖叫……它们简直是一个大家庭。他们很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爱他人。

有一天,小熊温尼来到朋友兔子瑞比家做客。瑞比用蜂蜜和炼乳来招待它,它有好长时间都不说话,就在那儿不住嘴的吃啊,直到把瑞比家的东西吃个精光,才准备动身继续赶路。走时它还不忘把瑞比家的盘子盖都打开看了一遍,没有发现可吃的,才向洞外爬去。可是这次就不那么幸运了,慢慢的,小熊的头出去了,耳朵出去了,肩膀也出去了。“哎哟”,温尼大叫一声。原来,温尼吃的太多了,卡在洞口出不来了。瑞比赶紧从后门出来,可是它拉也拉不动,推也推不动。最后,它叫来了聪明的罗宾,罗宾出了个好主意,让小熊一个星期不吃东西,饿的瘦下来,再出来。温尼伤心的流下了眼泪。但没有别的办法。结果过了一个星期,罗宾叫来大家,好不容易才把温尼给拉出来。温尼谢过大家后,又得意洋洋的散步去了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我们不能自私自利,应该为他人着想,不管是谁有危险都要去帮助。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在世界上我们要像小熊温尼一样做一个快乐的人,也不要做一个笨人,要勤劳好学,还要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快乐。

第三篇:人的教育读书笔记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

克拉玛依第一小学 王晓梅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着名的教育论着,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着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对于这句话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园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 ,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段选文中,福禄培尔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学生期就是儿童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时期。他将带着信仰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对着他的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这样当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就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与该学习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 ……此处隐藏4138个字……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

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6]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听前教师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已经作简单的介绍,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一遍愉悦式聆听后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何感受,同学们都觉得情绪是热烈欢快的。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老师进行点评,部分强烈的鼓点般的节奏,流畅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人们喜庆翻身解放的热烈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一部分,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跳跃、活泼、轻盈的节奏,描绘了翻身人们幸福甜美的心情。第二部分,采用山东吕剧音调,活泼、欢快、喜悦之情盎然成趣,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把音乐推向高潮,形成了更强烈的欢乐气氛,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尾声变化再现了引子的旋律,前后呼应。第三遍评价式聆听之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曲式为引子+a+b+c+尾声,整首乐曲情绪欢快热烈,带有很浓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幸福、欢欣的思想感情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听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理解,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景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4]

(一)创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和发展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如:当欣赏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狮子》的时候,首先出示狮子这一标题,当学生一见“狮子”这二字时,脑海里立刻会出现在动物园里或电影、电视银幕上见过的那种威武的神态。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听后让他们跟随着音乐的变化扮演狮子进行律动,使他们从感官的欣赏到感情的欣赏。当他们对狮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便引导他们掌握欣赏规律,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就如上面这段曲子“引子--结束,主旋律6333┃﹟4·323┃176712┃7---┃”

一出现,就仿佛见到狮子按节拍走出来,再从那大提琴,低音提琴浑厚的音色中,就象狮子既庞大又威武,从低音区的半音阶快速弹奏中,就听到狮子在吼叫。根据《动物狂欢节》中“狂欢”两字来想象狮子当时的动态和心情。那么,6333旋律一响,学生就仿佛看到狮子按强拍跳起舞来了;吼叫声就可转而想象成为狮子在唱歌,xxxx(十六分音符)这种节奏,就好似狮子在高兴的抖动头上的长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能

独立欣赏一些简单的作品。[l]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欣赏课中,建立课(本文来源:wwW.)堂学习小组。例如:以四人或三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

2、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

在欣赏课中,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扮演欣赏作品的不同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2]例如,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看图式标题的音乐欣赏《百鸟朝凤》、《野蜂飞舞》等;对情节性较强的音乐欣赏《龟兔赛跑》;对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的作品,如《二泉映月》等曲子。再者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如:欣赏完:《赛马》、《森吉德玛》等曲子后,由于有鲜明的对比段,可按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为不同情绪的乐段创造性伴奏谱。又如:欣赏完《快乐的罗嗦》、《采茶扑蝶》等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曲子时,可运用身体语言,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等等。

第五篇:周龙的读书笔记

《好教育,好人生》读书笔记

周龙

近期读了肖川先生所著的《好教育,好人生》,收获颇多。特别是其中的一篇“教育就是服务”,给我们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教育消费”。肖川认为消费者便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我们要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对待毎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今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

那我们怎样做到“教育就是服务”呢?肖川先生认为: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便是,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

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我深信,“教育就是服务”落到实处之日,便是教育的春天真正到来之时!

《《温人之周》读书笔记(精选多篇)(全文共904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